吉林省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三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并实现了连年递增。目前,吉林各地正在稳步开展秋收工作,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眼下,吉林省粮食作物已收获两成。2024年,吉林将粮食增产工作纳入省政府75项突破性工作之一,坚持稳面积和提单产两手发力。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在2023年高位基础上继续增加。
2024年,吉林省高产玉米、大豆品种覆盖面积比上年分别增加255万亩和33万亩。实行“优机优补”,重点推动高性能播种、收获机具更新换代,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0.5个百分点。同时,以增产为核心推进高产技术扩面应用,在西部易旱区域新增“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105万亩以上,总应用面积达到706万亩。
农机升级助力黑土地“绿色增产”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是全国产粮大县,这里形成的以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技术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被称为“梨树模式”。眼下,梨树县的玉米正在大面积收获,当地的农机有了新变化。
这里是四平市梨树县孤家子镇,2024年收获这片玉米地的农机是一套全新组合。常见的玉米收割机有摘穗剥皮型,也就是说能直接收获玉米棒。也有籽粒直收型,就是直接收获玉米粒,而现在大田里采用的是茎穗兼收玉米收割机。
这款国产的大型收割机在田里走一趟,不仅能完成摘穗、剥皮、装箱玉米收获环节,还能直接将“多余的”的秸秆离田粉碎。为什么说是“多余的”?“梨树模式”是以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技术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秸秆都要还田。
经过专家多年探索,这种模式下,留存30%左右的秸秆就可以起到防风固土、保持水分、保护黑土地的作用。而如果秸秆量过大,在低洼地块覆盖量过多,就会导致土壤后续地温升温比较慢,从而影响播种之后苗期的长势。因此,不适合全量秸秆还田的地块当中70%左右的秸秆都可以打包离田。过去玉米收获后秸秆打包机需要再次下田,打包成捆后再拉到下游企业加以利用。繁琐工序不仅对土地反复碾压,还要增加人工和机械成本,而现在的这款收割机一专多能、省时省力。
“数据+装备”盐碱地有了全新“打开方式”
播放视频 画中画
不仅是黑土地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吉林还下大力气开展盐碱地的综合利用。如今,吉林全省的670多万亩盐碱地,已整治开发了200多万亩。从寸草不生到丰收高产,盐碱地也飘出了稻花香。
这片上万亩稻田的主人,是一批以“90后”为主的新农人。在收获现场,这台无人收割机格外引人注意,在手机端操控,就可以让收割机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自动驾驶收割。之后再将稻谷传送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上,拖拉机按照路线将稻谷运送至仓库。
2024年,农场智能排灌系统上线,远程遥控闸门自动开关,还能实时监测土壤状况。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农场新农人沈强说,为了让盐碱地能丰收,他们下了不少功夫。凹凸不平的盐碱地首先进行标准化平整,随后面临的更大挑战就是要降低土壤盐碱度。他们尝试了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治理等10多种方法,经过反复比较,用有机硅新材料研发的改良剂,效果最明显。
改良第二年,这片土地的盐碱度就由10降到8,基本达到了当地良田标准,水稻亩产超过了400公斤。这来之不易的收成,更坚定了这支年轻团队科技种田的信心。
随着国家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他们又研发了盐碱地田间管理智慧系统,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多,亩产也提升到了近600公斤。
用数据代替经验,用设备代替人力。从降低土壤盐碱度到破除土壤返碱难题,从能种稻到逐年增产,盐碱地种粮技术越来越成熟。现在,农场团队已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80多人。
关键词: